酒过三巡

来日苦多,幸得君子故事。

关于尊重、讨论和不认同

看完波妞太太的文特别想表达,评论区别不下了,便写到这里。

现代知识分子和民国时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使命感下降。由于社会分工细化,人们掌握的知识领域越来越狭窄,加之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比你优秀的人比比皆是,人们不太会为自己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。

包括我自己没什么使命感,处事往往采取一种“高姿态”。我从未对此产生过怀疑和改变,直到我遇到一个朋友。她有一个逻辑“如果所有人都等别人做,那就没人做了,所以我不能等别人。”小组分工没人做leader,尽管她知道自己的组织能力并非最好的,但是她会在大家沉默时主动担任。如果我是遇事退三步观望,那她则是上前三步力所能及。我开始特别不认同,因为既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,且她迟早要吃亏。劝过她,结果没法战胜她强大的脑内逻辑。相处几年,我慢慢开始反思自己。

尊重优先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,但是我们不能轻易讽刺他人不自量力。蜜太本可以置身事外,但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感,花时间和精力为事情的解决做一份努力,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自己置身泥潭,我们就应当首先给尊重。

尊重基础上可以讨论。蜜太是在自己评论区几百条评论里总结的大家的提议,这不是她一个人拍板决定的强制规定。其中很多问题讨论不清,蜜太也没有说具体的操作化建议,说明是她觉得应该讨论的地方。

讨论之后可以不认同。这不是要求所有人接受的什么“不平等条约”,波太的文论证的非常深刻漂亮。每个人可以拒绝,可以反对,这个倡议并没有什么组织强制力来保障执行,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只是在渴望达到共识呢?

自由和秩序的问题很复杂,写这些,是出于对蜜太做出这件事的一种敬佩心和感谢。不能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就认可结果,但也不能因为结果不如你意就对她的努力失去尊重。

评论(1)
热度(5)

© 酒过三巡 | Powered by LOFTER